浙江中医药大学专家带领,“浙学少年团”实地感知中医药文化 天目山上品药香,丹溪故里寻医道 本报记者 王金帅/文 姚群/摄
展开剩余81%
秋意渐浓,文脉绵长。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是全国中医药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值此浙江文化研究工程20周年以及《中医药法》实施八周年之际,浙江省社科联与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了“浙学少年团第九季——约会浙江中医药文化”。
今年夏秋之际,“浙学少年团”的百余位同学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专家的带领下,到天目山上学采中草药,品味最新鲜的草木药香,并走进“一代医宗”朱丹溪的故里——义乌市赤岸镇东朱村,探寻丹溪医道,解锁研学新体验。
走进天目山 采集中草药
“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浙学少年团”的第一站是走进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植被丰茂,是天然的“中草药宝库”。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两位教授俞冰和张水利化身“向导”,带着孩子们走进山林采集中草药。
“大家看,这株附着在朽木上的长着两张叶片、根须攀爬在木头上的植物是象鼻兰,在民间以其全草治疗疝气,但现在可不能随便采摘了,它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贴地生长、叶片心形带紫晕的是鱼腥草,凑近闻闻,虽然带着独特的腥气,却是清热解毒的良药。”
“那棵树干挺拔、叶片浓绿的是天目铁木,它可是国家珍稀保护植物,树皮和枝叶在传统药用中有着祛风除湿的妙用。”
山间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朵小花,都成为孩子们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生动教材。孩子们睁大眼睛,时而蹲下身仔细触摸叶片,观察其形态、气味、生长环境,时而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听老师讲解中草药的名称、功效和民间传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小心翼翼地采集了木槿、鱼腥草、紫苏、杜仲等常见草药来做中草药标本。“原来制作标本还有这么多讲究,既要保持植物的完整便于观察和研究,又要让它外观漂亮。”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钱江湾小学的一位小朋友边操作边感叹。
标本缝制环节更是让孩子们成就感满满。他们用针线将干燥后的标本固定在卡纸上,还贴心地写上植物名称和采集日期。一张张精致的标本,是孩子们与中草药“对话”的珍贵纪念。更不用说夜晚的趣味互动环节,看谜语猜中药、诵读《诗意本草》、学习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等,大家在欢声笑语的互动分享中加深了对本草智慧的感悟,让“传承”二字在心中悄悄扎根。
走进名医故里 恭读《丹溪诵》
“草木有灵承古训,医道无疆续新篇”,“浙学少年团”的中医药学研学活动第二站,来到的是义乌市赤岸镇东朱村的“丹溪文化园”。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市丹溪小学、义乌市赤岸镇赤岸初中和赤岸小学的150余名大、中、小学生以及来自中医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学习,共同追溯朱丹溪的医学智慧,传承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
义乌赤岸村是一代医宗朱丹溪的故里,朱丹溪以其“滋阴派”创始人的身份位列“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医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这位七百年前的医者,以“不惑之年始学医,终成一代宗师”的传奇,诠释了“大器晚成”的医学精神。其“阴常不足”的警示与“节欲养阴”的养生观,在当今更具现实意义。今浙江义乌建有朱丹溪纪念馆、陵园,赤岸村丹溪畔立有纪念亭,成为中医文化圣地。
当天的研学活动以一场中医药文化传承拜师礼拉开帷幕。朱丹溪第21代后裔、国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朱近人来到了现场,他端坐主位,而来自义乌赤岸小学、赤岸初中、金华丹溪小学的3位教师依次行拜师礼、敬拜师茶。“愿执弟子之礼,谨遵师教,刻苦钻研……”教师弟子的誓言掷地有声,现场学生驻足聆听,感受中医传承的仪式感。朱近人是省级名中医,又是丹溪后人,他的参与让这场仪式承载了历史血脉与文化使命的双重意义,因为“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创新是最好的发展”。
朱近人对新收的3位教师弟子强调:“医道非纸上谈兵,需在临床与生活中体悟。”他向三位弟子赠送《丹溪心法》手抄本,并题写“守正创新,济世为民”八字箴言。这场拜师礼喻示着名中医正在将中医药文化、丹溪文化带入校园,实现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传递。
拜师礼结束后,少年团成员们前往朱丹溪墓。随着主礼人朱近人宣布祭祀开始,学生们手持菊花,有序敬献至墓前,在领诵人的带领下,集体恭读《丹溪诵》:“古蒲墟,出名医。元四家,朱丹溪……”学子们对这位“滋阴派”创始人的事迹记忆更深了。浙江中医药大学2024级中医学(国医丹溪传承创新班)学生,则现场诵读《格致余论·饮食色欲箴序》片段,将经典医籍的智慧与青春之声相融,让传统文脉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随后,义乌市中医院丹溪文化研究办公室主任成志俊带领“浙学少年团”参观丹溪文化园,结合园内的名医碑林、古籍复刻展品等,生动讲述朱丹溪“弃儒从医”“周游求艺”的生平故事、医学成就以及济世救命的医者仁心。
当天的活动中,义乌市中医医院特别精心设计了“中药手作”“丹溪文创”“药香盈袖”“茶饮工坊”“妙手外治”等一系列互动体验环节。医护人员带领大家学习中医养生操,学生们争相回答“四气五味”“五行生克”等问题,并亲手触摸中药材、制作中药香囊、中药手作饰品、体验中医理疗方法,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医药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现场气氛热烈。丹溪小学一位学生在体验卡片上写下这样的话:“我要像朱丹溪一样,用草药和仁心帮助别人。”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联盟秘书长黄爱军全程参与了这场中医药研学活动。她表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研学活动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一次创新实践。当中医药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生动鲜活、触手可及的知识体验时,这种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从小在心中播下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发布于:浙江省旗开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